摘要: 預測押題:近日,有關“第一學歷”的話題再次引發(fā)熱議,盡管教育部曾公開回復,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“第一學歷”這個概念,但在實際招聘中,把“第一學歷”作為評價標準的現(xiàn)象依然存在。日前,中國 ...
預測押題: 近日,有關“第一學歷”的話題再次引發(fā)熱議,盡管教育部曾公開回復,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“第一學歷”這個概念,但在實際招聘中,把“第一學歷”作為評價標準的現(xiàn)象依然存在。日前,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(lián)合問卷網(wǎng)發(fā)布的調查顯示,55.1%的受訪者認為這是高學歷人才眾多,競爭激烈的結果,45.8%的受訪者覺得這是種“一刀切”的選拔方式,超六成受訪者認為需要破除求職中的“第一學歷”評價標準。請你談談對破除“第一學歷”的認識和看法。 參考答案: 中國有句老話叫“活到老、學到老”。在崇尚繼續(xù)學習、終身學習,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新時代,知識更新原本就是永無止境的可持續(xù)境界,即便是對于青少年時代的學歷教育,所謂的“第一學歷”都不過是一個“偽概念”;大學畢業(yè)后的走進職場,崗位履職和職位競爭中所憑靠的,也應該是勞動能力而非亮眼的高學歷。但由現(xiàn)實職場杜撰出的所謂“第一學歷”,顯然既無法理更缺乏情理。超六成受訪者呼吁破除這種論資排輩、涉嫌歧視的求職限制,反映出民眾呼聲和社會正義。 “第一學歷”偽概念衍生于供大于求的就業(yè)結構。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普及性發(fā)展,畢業(yè)生逐年增多,尤其在大城市,各類人才集聚,讓用人單位的選擇空間比較大。就吸納人才的角度來說,企業(yè)會更傾向于選擇名校出身的學生,對求職者的學歷、學校要求也“水漲船高”,進而把“第一學歷”納入篩選指標。從表面看此舉似有合理之處:一是“第一學歷”為普通本科畢業(yè)生和來自“雙一流”高校的畢業(yè)生,同等條件下后者會更有優(yōu)勢;二是祭出“第一學歷”的硬指標,便于用人單位以招聘排序來決定錄用員工的定奪,且可避免引發(fā)爭議。 “第一學歷”論是職場中唯學歷、唯名校論的具象化體現(xiàn)。從統(tǒng)計學的角度,求職者的教育背景確實與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關性,而且把應聘者的學歷關卡前移至“第一學歷”,便于提高招聘效率。但這種簡單粗暴的篩選辦法,無疑是把人才評價“外包”給了高考,這既有悖于“學歷不等于能力”的社會認知,也實際上重蹈了人們對高考“一考定終身”的詬病。 破除“第一學歷”限制,需要多方發(fā)力。首先需要用人單位秉持“英雄不問出處”的開放觀念,摒棄“唯名!钡挠萌藢颍谡衅钢懈雨P注求職者的工作技能、學習能力等指標,給每一位求職者以一視同仁、同步競爭的公平機會;各類公共部門要率先垂范,在人才遴選時摒棄第一學歷歧視,對其他用人單位發(fā)揮“風向標”作用。 其次,要消除把教育、學校等級化管理、評價的做法,不能人為地把教育、學校分為“三六九等”,同時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質量,嚴格執(zhí)行培養(yǎng)標準,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評價體系,以及與之對應的人才培養(yǎng)體系,消除“學歷泡沫”。此外,也應在社會層面推動構建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選評機制。除了學歷等顯性指標之外,用人單位還要關注責任心、團隊意識、抗壓能力、溝通能力等,讓這些特質更好引領勞動者的發(fā)展?jié)摿Α?nbsp;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